一、性状特征
黄芪呈圆柱形,有的有分枝,上端较粗,长 30~90 厘米。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,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强,并显粉性,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,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,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,黑褐色或呈空洞。气微,味微甜,嚼之微有豆腥味。
二、功效作用
补气升阳
可用于脾气虚弱、中气下陷所致的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、久泻脱肛、内脏下垂等。
对于气虚血亏所致面色萎黄、神疲乏力等也有一定疗效。
固表止汗
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,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,对表虚自汗有较好的治疗作用。
利水消肿
用于气虚水肿,常与白术、茯苓等配伍使用。
生津养血
可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苍白、头晕乏力等症状。
对内热消渴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。
行滞通痹
对于气血痹阻所致的关节疼痛、麻木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。
托毒排脓、敛疮生肌
用于痈疽难溃或久溃不敛,可促进伤口愈合。
三、食用方法
泡水喝
取适量黄芪片,用开水冲泡,可反复冲泡至味淡。
煲汤
可与鸡肉、排骨等一起煲汤,增加汤的营养价值。
煮粥
将黄芪煎汁,然后用汁煮粥,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。
四、注意事项
黄芪性温,凡外感初起、表实邪盛、内有积滞、阴虚阳亢、疮疡阳证、实证等不宜用。
用量不宜过大,过量可能会引起上火等不良反应。
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避免自行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