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草(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),豆科甘草属多年草本植物,根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,味甜;茎直立,多分枝;叶互生,呈椭圆形卵状,边缘或全缘微呈波状;蝶型花一般有紫色、白色或黄色;花期5—7月,果期6—10月。在采集到新鲜的甘草时,如果将其根剥皮入口嚼之,立刻能感到甜味,因此称为“甘草”。
甘草在中国历代本草书籍中均有记载,甘草不仅是良药,还有“众药之王”的美称,明代《摄生众妙方》中的定喘汤(麻黄、白果、桑白皮、苏子、杏仁、黄芩、款冬花、半夏、甘草)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、喘息性支气管炎均有一定的疗效。此外,甘草还能解百药之毒,国人寓意“解毒”,又因能调和百药,有“调和,调解”寓意。甘草经济价值高,农民种植不难,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,提高农民经济收入。甘草在中国历代本草书籍中均有记载,甘草不仅是良药,还有“众药之王”的美称,明代《摄生众妙方》中的定喘汤(麻黄、白果、桑白皮、苏子、杏仁、黄芩、款冬花、半夏、甘草)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、喘息性支气管炎均有一定的疗效。
甘草是记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列为上品,《名医别录》中称为“国老”级别,东北和内蒙都称为“甜草”。甘草以根及其根茎入药,主要成分是三萜类和黄酮类还含有生物碱、多糖、香豆素、氨基酸及Zn、Ca、Sr、Ni、Mn、Fe、Cu、Cr等。药典中规定,甘草中的甘草酸含量不少于2.0%。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,长25-100厘米,直径0.6-3.5厘米。外皮松紧不一,表面一般呈红棕色或灰棕色,根茎呈圆柱形,表面有些许芽痕,断面的中部有髓。气微,味甜而特殊。甘草除了补脾益气、润肺止咳、清热解毒和调和诸药等功效外,还用于咽喉肿痛、脾胃虚寒、消化性溃疡、中毒等症状。因此甘草有“十药九草”的称呼。
甘草始载于《尔雅》一书。药用最早见于汉朝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味甘,平,无毒。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。坚筋骨,长肌肉。倍力,金疮,尰,解毒。久服轻身,延年。生川谷”,列为上品。医药家陶弘景所著的《名医别录》称甘草为美草、蜜草、国老,为“众药之王”,能“温中下气,烦满短气,伤脏咳嗽;止渴,通经脉,利血气,解百药毒”。唐朝名医甄权指出,甘草能“治七十二种乳石毒,解一千二百种草木毒”。
我公司研发、代加工的多个食品级产品均添加甘草,如燕窝红参仔鹿膏代加工、鹿鞭膏代加工、鹿鞭茸血膏代加工等。
注意:甘草味甘,平。此品不能代替药物,作为疾病治疗使用时必须遵照药师或医师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