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黄,中药名。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的子实体。分布于华北、西北及黑龙江、吉林、台湾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具有活血,止血,化饮,止泻之功效。常用于血崩,血淋,脱肛泻血,带下,经闭,症瘕积聚,癖饮,脾虚泄泻。
桑黄始裁于《药性论》。《本草图经》云:“桑耳一名桑黄,有黄熟陈白者,又有金色者,皆可用。”并附有“信州桑黄”图一幅。《纲目》在“桑耳”条“释名”项下云:“桑黄以下皆硬菰之名。”这里“桑黄以下”,是指“桑黄、桑臣、桑上寄生”之名,认为此三名指一种硬菰,不是“软耳”,说明桑黄是生于多种树上的硬质的大型真菌。据《本草图经》“信州桑黄”图呈不规则块状,有毛,并参考现代有关文献考证,认为其代表种即指多孔菌科的火木层孔菌。又唐代《西阳杂俎》裁:“代地(今河北尉县)有树鸡如桮棬,呼为胡孙眼。”其形态描述亦为本种。
其作用为:
1、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;
2、洋地黄样作用;低浓度能兴奋平滑肌,大剂量则发生抑制作用;
3、抗肿瘤作用,抗癌作用,抗纤维化作用,抗氧化作用,镇痛作用;
4、抗菌作用;
5、免疫调节作用。